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洛克
D.卢梭
2.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他形象地将学习中不注意复习的现象比喻为醉汉拉火车,边拉车边丢货,到家时只剩下一辆空车。这反映了( )的教学原则。
A.直观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
A.学校教育
B.高新技术的应用
C.科学理论的产生
D.完善的社会制度
4.小学生在课外开展的航模舰模小组、园艺小组、无线电小组、计算机小组等属于( )。
A.科技活动
B.学科活动
C.社会活动
D.技能活动
5.体育课上,小刚和小明因为好奇将老师拿来的扩音器弄坏了。李老师看到后并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给他们讲解了扩音器的原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以后才进行处理。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6.李亮去过小红家几次,就能画出具体的线路图,这是儿童认知发展的( )。
A.形式运算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7.因为学生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这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处罚
D.消退
8.下列关于德育过程的规律说法错误的是( )。
A.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B.德育过程必须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C.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D.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9.班级成员在认识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一定的依存性,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推动班级的发展,是指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应该具有( )。
A.共同统一的准则
B.共同的目标
C.共同的组织机构
D.平等、相容的氛围
10.下列哪些选项说明了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孟母三迁
C.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D.出淤泥而不染
11.对于学生课堂上玩手机,下列较好的教育方式是( )。
A.大声喝止.公开批评
B.毫不留情,罚站上课
C.不闻不问,任其自然
D.先暗示制止.课后再教育
12.“夫子循循然善诱也,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
B.导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疏导原则
13.“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 )教学原则。
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14.教师不能只在课内、校内发挥他的影响力,还要走出校门,进行家访、街访,协调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以便形成教育合力。有时还适当地根据教学需要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进行社会实践教育,以便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特点的( )。
A.长期性
B.广延性
C.延续性
D.复杂性
15.班主任李老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与学生共同确定班集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各个小组目标,并最终落实到个人目标。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属于( )。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16.在学习《楚汉战争》一课时,李老师先复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的知识,说明“秦灭六国、统天下、实集权、修长城、攻越族、御外侮、 齐三量。其威多么显赫、其功多么巨大,但就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王朝。只存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灭亡了,是什么原因呢?这不得不让我们去探究。”李老师采用了 ( )。
A.直接导入
B.直观导入
C.情境导入
D.复习导入
17.节俭属于性格的( )特征。
A.态度
B.行为
C.意志
D.情感
18.在听报告时,如果报告人的声音突然停止了,马上就会引起听众的注意。从心理学角度,这是(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19.“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理论,违背了(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C.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20.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是指( )。
A.教育评价
B.教学评价
C.课程评价
D.学业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