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专家解析:裴斯泰洛齐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教育心理学化”含义:一是就教育目 的或结果的意义而言,要求教育教学应使人固有的、内在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二是就教育教学的活动或过程的意义而言,要求教育教学应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和规律协调一致,使儿童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道德情感等诸方面都处于主动的地位。
2.【答案】A。专家解析: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3.【答案】A。专家解析:这句教育名言体现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如何纠正儿童错误的看法,宽恕意味着热爱和尊重儿童.同时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儿童的要求。
4.【答案】A。专家解析:实验法和观察法的最大区别就是是否人为影响研究对象。实验法是人为地引起改变。
5.【答案】B。专家解析:关键期一词是由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兹在动物心理实验研究中提出来的。
6.【答案】D。专家解析:我国2001年开始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课程标准”取代原来使用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7.【答案】C。专家解析:运气是外在不可控,工作难度是外在不稳定的。我们最好归因为学生的努力。
8.【答案】C。专家解析: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9.【答案】C。专家解析:“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是由马卡连柯提出来的,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0.【答案】B。专家解析:奖惩是中小学品德评价的一种方式。
11.【答案】B。专家解析: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建筑工人根据建筑蓝图,想象出建筑物.这种根据图样示意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就是再造想象。
12.【答案】C。专家解析:注意的分配指同一时间,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内容。一边朗诵,一边运算,这是两种活动,是同时进行的.所以选C。
13.【答案】C。专家解析: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 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最近发展区”就指的是处于“今天与明天之间”的解决问题水平。
14.【答案】D。专家解析: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是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人们的知觉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叫作知觉的恒常性。从不同角度看门,知觉不变,所以选D。
15.【答案】A。专家解析: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社会适应。
16.【答案】A。专家解析:本题考查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人格影响。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以下三类: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 式。其中,权威型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而孩子表现得消极、被动、缺乏安全感、退缩、服从、胆怯,甚至 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
17.【答案】C。专家解析:心理辅导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状况,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而不仅仅限于心理健康的一般问题。
18.【答案】C。专家解析:意志的果断性是指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境,能够迅速而有效地采取决定,并实现作出的决定。
19.【答案】A。专家解析:前运算阶段(2~6、7岁):此期儿童的思维特点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难从别人的观点(角度)看事物。
20.【答案】D。专家解析:复式教学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授课。
二、简答题
21.【专家解析】
(1)小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小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
(3)小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小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小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22.【专家解析】
(1)备课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2)上课。上课就是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导入、课中和结束过程的不断调整和控制,顺利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以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3)作业的布置与修改。布置课外作业的主要形式包括: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各种书面作业;各种实践作业。
(4)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23.【专家解析】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包括: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三、材料分析题
24.【专家解析】
(1)该老师的做法是正确合理的,利用教育行动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值得学习。
教育行动研究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实践者进行,目的在于改善教育专业的实践,采取批判、自省、质疑的研究精神,借以实践其教育理想并获得专业成长与 提升的一种研究。该老师在发现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与自身教学方式有关之后,有针对性地设计解决方案并积极行动,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符合 教育行动研究的要求。
(2)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①确定研究课题:发现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定研究主题,并对研究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诊断与肯定。
②拟定研究计划:明确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并围绕总目标设计研究的方法、程序、监控手段等。
③实施行动研究:收集资料、拟定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措施。
④进行总结评价:汇集资料、做好观察记录,根据各种信息反馈认真修正行动计划,再实施新一轮行动研究。直至实现研究总目标。
25.【专家解析】
(1)陈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遵循了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值得学习。
首先,陈老师的教育过程遵循了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的基本规律。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在德育过 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陈老师对杨朗同学的谈话过程激发了杨朗同学自身的积极性。
其次,陈老师的教育过程遵循了德育的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陈老师对杨朗同学的谈话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促使杨朗同学发生了转变。
再次,陈老师的教育过程遵循了德育的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 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陈老师让杨朗同学找长处体现了他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利用学生的长处来教育学生学习科学知识。
最后。陈老师的教育过程正确运用了说理教育的德育方法。这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陈老师通过语言说服让杨朗同学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教师只有在教育过程中积极践行德育规律和原则的要求,正确运用德育方法,才能够促使学生发生思想转变,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2)批评和表扬是德育过程中常用的德育方法,属于品德评价法的范畴,运用时要注意遵循以下要求: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态度;
②要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坚持标准;
③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④把奖惩和教育结合起来,坚持育人为目的,不为了奖惩而奖惩。
四、教学设计题
26.【专家解析】
(1)文本分析
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充分彰显了单元的主题——“艺术的魅力”。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教学过程
①联想诗句,导入新课
A.板书“月光”,学生联想相关诗句。
B.谈话激趣。完成课题。
月光不仅仅经常被文人墨客借以抒怀,有不少的音乐家也把它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月光曲》(板书:曲),看看这首曲子中蕴含着音乐家怎样的情感。
②检查预习,概括大意
A.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理解:谱写、茅屋、幽静、霎时间、琴键等词语。
B.指导写字:键、霎。
C.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围绕这首《月光曲》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③自主感悟,汇报交流
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A.学生默读课文,圈画相关句子,批注。
B.汇报交流。教师以学定教.随机指导理解有关内容。
a.清幽的环境激发了创作的灵感。
学生读、画描写环境的三个语句并从中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b.兄妹俩的谈话感动了贝多芬。
引领品读对话,体会正是穷兄妹俩的手足情深感动了贝多芬,使得他产生即兴为之演奏的心愿。
c.遇到知音激起了创作的欲望。
抓住文中重点语句,体会盲姑娘知音乐、懂贝多芬.是激发贝多芬创作欲望的原因之一。
④总结,理清创作过程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幽静的夜晚散步,听到了从茅屋中传来的钢琴声,使他平静的心有所触动;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他为兄妹俩的相互关怀和体谅所感动,于是走进 茅屋为他们弹琴;从盲姑娘对他说的话语中,激动于遇到了知音,触景生情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
⑤课后作业
A.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B.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围绕《月光曲》你还想知道什么?请列出问题。
27.【专家解析】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的“统计与概率”部分中的“(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中提出:
①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②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具体的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用几分之一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用概率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增强观察分析及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游戏的公平性。潜移默化地理解公平、公正意识;通过做游戏逐步养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态度。
②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用几分之一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③教学难点:能按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
(3)教学过程
①游戏设疑,引出新课
A.师生谈话,引出活动,布置游戏规则:全班学生按性别分成两个组玩摸球游戏,每组各摸10次,摸到黄球多得那组赢。
B.每组各派一名学生摸球,其他学生统计组员摸到黄球的次数。
C.师生讨论,揭示课题:可能性。
教师揭秘。师生讨论:这样的游戏公平吗?为什么?
②提出猜想,活动验证
A.观察例1足球比赛开场情景图,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师生谈话,引出足球比赛,学生观察,并发现足球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B.师生讨论,提出猜想。
师:你认为用抛硬币的方法确定谁先开球公平吗?为什么?
师生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引出抛硬币的实验。
C.活动:抛硬币。
活动一:教师示范抛硬币,学生观看教师抛硬币的方式,记录硬币落地时正反两面朝上的情况并展开讨论。
活动二:学生抛硬币。
要求:每4人一大组,2人一小b组,每小组抛10次,并做好记录,完成4人大组的汇总表,注意抛硬币时要保持大约20厘米的高度.用力要均匀,一人抛硬币,小组成员要注意分工合作,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完成得最快(限时3分钟)。
D.收集并分析数据.初步体验。
要求:分析整理大组数据,并制成统计图表。分析观察数据,并针对数据特点展开讨论。
E.展示几位数学家的实验情况。
学生观看统计图表.发现硬币正、反面朝上的次数比较接近,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正、反两面出现的可能性。
讨论:如果数学家罗曼诺夫斯基再抛一次,会是什么结果,怎么表示。
17.小结:用抛硬币的方法确定谁先开球是比较公平的。
G.列举生活中用抛硬币决定先后顺序的例子:乒乓球、网球等比赛的开球。
③游戏激趣,拓展运用
A.动手设计,探究公平。
设计一:巧改转盘.玩转盘
出示转盘.完成教材第99页做一做和教材第100页第2题。
设计二:巧改骰子.体验公平
出示长方体骰子,完成教材第100页第1、3两题。
B.回顾运用。
C.重温摸球活动,设计公平的摸球活动。
④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都学到了什么呢?你们认为在游戏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28.【专家解析】
(1)“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大二小三高跳”的动作连贯。
教学难点:跨步拿球时机。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90%以上的学生能够正确做出运球一次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脚步动作;②60%以上学生能够尝试运球多次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示范与模仿,在多次尝试中,能够做出规范的动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到团结协作精神的作用,在练习中增强自尊、自信。
(3)①学生自主体验尝试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动作
每人一球,左脚起跳,右腿屈膝上抬,同时举球至头右侧,腾空后,上体稍后仰,当身体跳到最高点时,右手臂伸直.用手腕前屈和手指力量将球投出,教师巡回指导纠错。
理由:通过自主练习,巩固动作要领,教师在巡回指导中可以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学生,适当过度学习能够保证动作要领的规范。
②学生友伴分组练习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动作,互帮互助练习
一位同学抛球,另外一名同学右脚向前跨出时接球,接着完成整个动作,负责抛球的同学负责捡球,完成后互换角色。
理由:这种分组练习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升华。
③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计时比赛
教师做裁判,对学生完成整个规范动作的过程进行计时,对于完成时间较少的同学提出表扬和鼓励,激励其他同学不要气馁,勇于发出挑战,精益求精。
理由:通过比赛的方式进行练习.培养学生永不放弃,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